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,历史源远流长。据考证,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,《诗经·陈风·衡门》:“衡门之下,可以栖迟。”“衡门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。 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,牌坊大体分南、北两大派。南派牌坊秀丽精巧,尤其是徽式、苏式、桂式牌楼,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;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,大多为宫廷建筑,显得凝重粗犷。从材质上分,牌坊分为四大类:石坊、砖坊、木坊、水泥坊。从名称上分,有功德牌坊、忠正牌坊、功名牌坊、官宦名门牌坊、孝子牌坊、贞节牌坊、仁义慈善牌坊、百岁寿庆牌坊、历史纪念牌坊、学宫书院牌坊、文庙武庙牌坊、衙署府第牌坊、地名牌坊、会馆商肆牌坊、陵墓祠庙牌坊、寺庙牌坊、名胜古迹牌坊等。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、炫耀标榜、纪念追思、风俗展示、装饰美化等作用。 内乡县衙牌坊也称宣化坊,面南书“菊潭古治”四个大字,内乡古称菊潭,隋朝曾设菊潭县,“古治”意思是说,这里是历史上治理百姓的权力机构之所在。面北书“宣化”二字,宣化就是宣讲教化的意思,旧时每月的初一、十五,知县都要在宣化坊下宣讲圣谕,教化老百姓。在明代,宣讲的内容是朱元璋的《圣谕六言》,在清代宣讲的是康熙大帝颁布的《圣谕十六条》,主要内容都是孝敬父母、尊敬师长、团结乡里、守法交税等。知县不但要教化老百姓以忠义之士、孝子节妇为榜样,而且本县有了典型,还要上报朝廷建坊立传予以表彰。据清代内乡县志记载,仅节妇一项,县志立传褒扬就达57人,立牌坊九座。内乡县衙根据县志记载编排了大型实景节目《宣讲圣谕》,再现了旧时知县宣传、教化之场景,星期天和节假日对外免费演出,该项目已被确定为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